无忧淘文网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1500字。

编辑从众多文章中挑选出了颇有价值的“《亲密关系》读后感想”。我们内心都有很多感受想抒发,我们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来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很多场合我们都需要撰写心得体会。期盼这篇文章能够激励和鼓舞您!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1】

用时两周读完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太深刻,以至于我必须要尽快的整理出读后感,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读透这本书,很多地方作者的意思我都不能完全体会,需要通过读后感来整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本书如果能够理解透彻的话可以帮助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收益,希望我的读后感可以帮助一些人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决定读这本书的关键是在听樊登读书会时,听到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改变也可以带来真正的亲密关系”,我与很多人一样,一直认为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但是作者的观点很独特,他认为面对亲密关系其实就是面对真实的、隐秘的自己,对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思考,可以指引我们发掘我们真正的天赋。

作者认为,亲密关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反省和启示。

一、月晕阶段

建立和维持密切关系的真正动机是需求。这一要求使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去寻找伴侣。而寻找什么样类型的伴侣则要看我们那种需求更为强烈。

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即任何人都有着“爱与被爱”的需求。归属感在于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价值感则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些需求中最重要的是归属感。孩子们很快就会明白,获得归属感的最好方法是证明他们有特殊的价值观。

于是“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就此产生,这个欲望也使我们惯于去寻找一个非常希望和我在一起,非我不可的那个人。如果童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很可能会感到这个世界缺乏关怀、温暖和真理,从而感到绝望,这使我们怀疑自己的重要性。为了弥补外界的不足,我们将在心中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当我们需要一个伴侣时,我们会在心中画出一个梦中情人,逐一输入我们的需求清单,就会产生一个理想伴侣的形象。

为了吸引你的梦中情人,你可以假装成他喜欢的那种人。所以在月晕阶段,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很可能到了结婚的时候,你还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梦中情人,所以你选择了一个最接近梦中情人的人选进行转型。

这种修饰或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让我们走上地狱之路。

转换的方式有两种:明确的和暗示的,但暗示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主要有两个原因:

1、 你希望你的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你不想表现出软弱和不满;

2、 你幻想你的梦中情人能知道你的每一个想法。你最终会发现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你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你究会进入亲密的第二阶段——幻灭。笔者说,这种要求是当我们忘记自己的心已经拥有一切很久,就会有一些错误的想法。只有学会放手接受,才能找到真正想要的。

二、幻灭阶段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但实际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如果能够这么想,你就不再期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而是从自己身上发现快乐的源泉。

在幻灭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行为,简尼尔森说,孩子在归属感和价值感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沮丧的情绪,根据程度不同会出现四种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吵架)

——权力斗争(反着做)

--复仇(如果你伤害我,我会用其他方式伤害你)

--自我放逐(毫无用处的尝试,一点也不重要)

前两者是通过努力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后两者是觉得自己的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时而做出的毁灭性行为。

无论采取哪一种行为,都是为了避免或延缓脑海中出现的不愉快。小时候发生的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或许不会一直出现在脑海中,但是给心灵造成的伤痛却一直被我们藏在潜意识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散而消失,而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

其实很多伤痛,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就像作者提到 “西瓜”的例子,小时候夏天的傍晚,我总爱站在门口等着爸爸下班回家,因为爸爸总是会带着我最爱的西瓜回来,印象中的西瓜特别大,每当我形容给老公听的时候,他总是觉得有些夸张,不是我夸张了,而是那时候我太小,任何一个西瓜都可能看起来十分庞大。其实很多事情也并非像我们小时候理解的那样,虽然我们的父母不善于教育孩子,他们可能会打骂我们,但是他们并不是不爱我们,如果我们有任何伤痛,他们都会吃不下睡不好,因为年龄太小,很多事情都会简单的画上等号,妈妈打我=妈妈不爱我;妈妈不让我出去玩=妈妈不爱我;爸爸总是出差=爸爸不爱我;爸爸总是答应带我出去玩又食言=我在他心里一点不重要;妈妈训我=我没有用,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妈妈生气了=都是我做的不好……一旦这种想法反复出现,就可能变成一种信念——没有人爱我,我不值得任何人爱。这种信念往往会使我们对自己和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限制,影响到我们的择偶、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

但是,我们宁愿吵架也不愿面对伤害,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更容易。我们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痛苦,但我们常常责怪伴侣伤害了我们。然后我们会试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并确保他们不会再这样做来处发我们内心的痛苦。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使得伤痛消失,反而多次之后会引起愤怒。

愤怒有两个原因:

1、 愤怒可以麻痹我们心中的痛苦。用愤怒保护自己比面对痛苦容易的多;

二、愤怒可以让对方有罪恶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对方的行为。当有罪恶感时,人就很自然地因为害怕被处罚而产生恐惧,而恐惧时特别容易被人操控。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

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攻击是一种公开而明显的表达愤怒的方式,通常包括批评、指责、指责、威胁、人身攻击、最后通牒或口头诽谤。情绪退缩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愤怒的方式。对男人来说,最常见的方式是情绪退缩。面对伴侣的不满,他们不回应,好像与自己无关。

被动攻击是指你假装不在乎对方的行为,但你的言语充满了批评、讽刺、批评、嘲笑或抱怨。愤怒的主要意图就是: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并且还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美妙的感觉“我是对的”。

但是,如果我们选择愤怒,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形式,我们都将无法面对这些创伤并承受它们的痛苦,自然也无法纠正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限制的信念。

当你在权利斗争中输掉时,你会觉得报复是你唯一可以找回一点力量的方法,报复时一把双刃剑,施加报复的人和被报复的人,收到的伤害是一样深的,如果你选择报复,最终会走上自我放逐的道路——离开或者永远不再努力。

当我们放下立场-证明自己是对的,寻求和谐-沟通,分享彼此的感受,认同彼此,我们自然能找到让双方都快乐的方法。要进行有效沟通,必须整理出这八个答案:

1、 我想要什么?(在我心中,如果我决定目标是实现和谐共赢,全力以赴实现这一目标,我就一定能够成功。)

2、 有没有误会要先澄清的?(会指控对方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假设)

3、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到底是对方让我不愉快,还是我自己的想法让我不愉快。)

4、 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一旦你发现它很熟悉,就不太可能怪罪另一半“让你有这种感觉”。)

5、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你心中无意识的部分在体验到某事时会产生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情绪,很多负面的情绪,如悲伤、恐惧和愤怒,都是小时候和家人互动时产生的。跟伴侣分享这些情绪有两个好处:

一、你知道这些情绪早就存在,伴侣不是造成你这些情绪的祸首;

二、分享的过程能让你看清楚情绪的每个小细节。)

6、 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把全部的精神都集中在情绪上,不做任何评断,那么情绪就会转化成更高形式的能量。)

7、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情绪的背后往往是一闪通往“空虚感”的大门(我不太理解这一段)p103)

8、 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学会平静的感受痛苦时,痛苦便会成为一个礼物,让我找到失去或遗忘已久的东西,让我的目标更明确,能够体验更高层次的快乐和创造力。)

三、自省

当你发现没有人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没有人会让我们快乐,也没有人该我们所受的伤负责时,我们终于了解到,我们所有生活经验的因和果都只可能存在于一个地方——我们的心中,我们就要经历所谓的“自省”阶段了。

在亲密关系中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时无止境的追逐需求,如果有必要就操纵他人,能拿什么就尽量拿,并在其他方法都失败时选择妥协;第二条路是放弃期望,用沟通来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并借以这个方法来了解自己。第一条路最终会导致你自我放逐,第二条路虽然好,但是却很艰难,需要你拥有“穿墙而过”的本领。

“墙”即是受害者牢笼。

1——拯救者(帮助者,实行者,修复者,慷慨的救济者,牺牲奉献者,计划者,寻求解决者,分析者,指导者,道歉者,维持和平者,宽恕者,取悦他人者,慈善的在高位者,能干者,“有知识的”驱策者)

2——**者(不耐烦的训练官,恶霸,嘲讽者,理直气壮的完美主义者,多疑的在高位者,愤怒的,喜欢批评的,虐待的,严苛的,责怪的)

3——受害者(待罪羔羊,叛逆者,依附他人的,丧失行动力的,可怜的,绝望的,沮丧的,受虐的,倦怠的,怀疑自己的,受伤的,依赖的,忧郁的,放纵的,受到不公平对待的,自艾自怜,停滞不前的抱怨者)

一旦你出现以上任何一种心态,或者亲密关系的对象看成上面任何一种人,你即进入受害者牢笼。此时,你会把亲密关系视作牢笼,想要穿墙而过就需要运用以下几种原则:

1、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受害者牢笼是不运用新知识而必然陷入的境地,无论你充当什么角色都只是想利用旧有的经验,只依赖旧有的知识,人们永远无法成长——唯有吸收新知识才能成长。)

2、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每当遇到问题,不用忧虑、紧张、恐惧、慌张等情绪来面对,而是直接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礼物要得到,那么我们就会节约很多时间,并且能够产生希望和信任来安抚我们的恐惧,让我们用有效的办法来处理问题,而不受**者和拯救者的影响。)

3、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如果你觉得伴侣在**你,难道他所说的话不是你心里的批评家对自己说过的吗?;如果你觉得伴侣是拯救者,他给你的忠告,很多不都是你这么多年你告诉过自己而又拒绝的吗?;如果你觉得伴侣是受害者,难道你不觉得他和你自己——很久以前,早已遗忘的小时候的你——很像吗?

是不是你无法接受的那一部分自己,在很久以前被你埋葬,现在却反映在伴侣的身上呢?如果你能了解,牢笼里的三个人是你想象出来的,你就会明白,你自己就是问题的原因。)

4、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件事百分之百负责(只有当你愿意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完全负责时,你才能得到选择的力量。)

5、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只有我们把误认为是“知识”的答案都抛开时,我们才能得到无限伸展的自由。所以当遇到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提问,探索信念之外的其他可能性的问题,但是问题要以“什么”或“如何”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用“谁”,“何时”,“何地”来构成问句,但是要特别谨慎使用“为什么”这个词,这是受害者在抱怨或表达无力感时常用的词,而且一个“为什么”会引来更多的“为什么”。)

6、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无论你选择受害者牢笼里的任何一个角色,你都会决定配角所扮演的角色,有时候你们甚至会分享同一个角色来达到暂时的亲密感,但是这种亲密感很快就会消失,并且阻碍你去寻找真理。唯有跳出受害者牢笼,转向真理,你才能真正的穿墙而过。)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2】

完整走完前三个阶段,成功地发现了伪装的礼物,我们就能浅尝一下所谓“灵魂关系”的甜美滋味。有了这样的体验,我们就会得到启示,了解到在每件事的背后都有爱的存在。

我们会明白,亲密关系就是一趟探寻生命真相的旅程,是通往灵魂的桥梁,是探索自我的途径,是自我成长与修行的道场。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就是寻找自我。

最近何洁离婚努力工作的话题比较火。其实,一场婚姻或一段关系出现问题,并不能完全怪罪到另一方。除去对方很渣之外。一来,不论男女,各自都会自己的合理需求;二来,出现问题后,双方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又有人拿她和叶一茜田亮一家作对比,说同样是超级女声出来的,叶一茜就很幸福。然而,再幸福恩爱的家庭,也会有吵架的时候。这时,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就是极为关键的事。

看完这本书,对于亲密关系,我有一种拨开乌云见天日的全新认识。写完这篇读书总结,我的思绪又更加的清晰。

其实,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就是要接纳对方的不完美,也要学会内省,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让彼此不断地成长。虽然以后还会反反复复出现类似或其他问题,但只要内心有爱,这都不是事儿。

最后,用我很认同的几句话结尾吧。

夫妻,镜映内在的过程。子女,成为生命的老师。父母,成为力量的源头。人际,成为自我的镜子。

真心希望每个人一辈子都能享受到亲密关系的幸福甜蜜,偶尔遇到困扰了,不妨再读读。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3】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恼怎么与人相处,不仅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处,还有怎么跟认识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处,如孩子与父母,同学,朋友、同事等。

本书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实还适用于任何的关系中,都可以从中找到相似的问题,情形。对本书中以下几个章节感触颇深。

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这点可以联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张,内心叛逆的孩子,我属于后者。当我特别想要一样东西时,而且这个东西绝对是父母能力范围内的,我没有得到时我就会觉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是父母不够爱我。

期望=愤恨的前身

我们对朋友不满或者愤恨的根源就是对他们抱有的期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值。人们恋爱,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这应该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护吧。不愿正视自己的内心,伤疤,宁愿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也不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直觉得亲密关系中可以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技巧,但是亲密关系中偶尔出现的矛盾表明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并不是永恒的,当然也是需要维护的。

不要企图让别人带给自己快乐,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并没有带给你快乐的义务。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4】

特点:时间可能甚长。幻灭是灵魂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从而改变方向“向内”。

因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控制,因控制失败而产生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权力斗争可以掩盖我们的沮丧,带给我们争吵的力量,显示我们的强大。

我们的信念(自我局限性)来自我们过去的创伤,它束缚着我们,使我们宁可承受痛苦,也不想去面对心碎或冲破自己的信念。因为你的伴侣会深深潜入你的领域,你们发现你和他都没有那么迷人。权力之争就会伴随着愤怒。愤怒可以麻痹心中的痛,也可以让对方有愤怒感。然而愤怒的表达方式,并不只是攻击,还包括情绪抽离和被动攻击。如何拯救我们的幻灭呢?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愤怒负责,要发掘埋藏在更深处的平静和充满爱的感觉(爱意)。它是一种心灵的召唤—不自觉地欲望。如果我们愿意选择,并跟随它的指引,就能帮助我们提升并超脱痛苦,否则只能继续与痛苦长期作战,直到感觉麻痹。我们可以领会,亲密关系的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的意愿如果是放下立场,是互相成就,就不会有争执。参照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但是执行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向真理臣服,才能得到灵魂的指导。会让你察觉你内心的深层的痛苦;让你学会去爱、去欣赏并感激伴侣,而不是用期望去束缚。否则,我们只能在痛苦中煎熬,并发展为报复。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把爱摆在执着之上,会让沟通更加亲近。

《亲密关系》读后感想【篇5】

这本《亲密关系》是我目前看过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学书,书很不易读,因为句句引发思考,看过一遍,只觉收获了书中50%的精华,写读后感时,只要随手翻开一页,字里行间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现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写下简单的读书感悟,希望还能再次深刻的研读一遍,体会那种与心灵沟通的快乐。书中的亲密关系虽重点指的是夫妻关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内和父母、孩子等所有与自己亲近的关系。并且我更着重体会的是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

与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对。说到直面才能放下,让我想到一个电影情节,一个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兽追击,不停的逃跑,猛鬼怪兽穷追不舍,并因主角的恐惧而变得更加强大凶猛,当主角被追的无路可逃时,不得不面对幻象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都是幻觉,瞬间猛扑过来的猛鬼怪兽化为乌有,眼前变回平和宁静的现实。我想在生活中当我们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感时,面对爱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时,我们心中那积聚的痛苦给我们带来的折磨应该也不亚于猛鬼怪兽,让我们心痛、抓狂,甚至有时觉得死比活着更容易。作为一个还不能超脱世俗、随时能跟灵魂对话的人,我还是要随时去迎接生活带来的痛苦,但读了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让我在痛苦来袭时,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怀疑自己的心看做一个去认识自我和灵魂的机会,那么我便从内心开始不再恐惧它,而是接纳它,感激它,并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心中充满爱和希望。

书中对天赋的说法对我也很有启迪,天赋是我们天生的才能,不是灵感激发的,只要我们听从心灵的指引,创造性的想法、言语便会层出不穷,对自我的怀疑,会迷惑、阻挠我们,让我们不能够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赋的人,当我们直面这种怀疑时,就会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臆造出的各种恐惧、紧张、恐慌的感觉,反过来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让我们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认清了它的由来,恐惧烟消云散,我们才能自信的发挥自己的天赋。(在这里我很期待读作者的另一本着作《找回你的生命礼物》)

对情绪的处理,还是要直面直面情绪,说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当我不了解情绪和造成这种情绪的本质时,控制情绪就成了对自己情绪的压制,读过这本书后,懂得了情绪的本质,便能够跟随心灵的指引,心悦诚服的接纳它,让其自然而然的消逝。无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一个家,让它在你心中长住下来,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亲密关系的快乐,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乐,都依赖我们每时每刻的应对方式来决定,所以多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吧,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只有选择直面痛苦,才能最终放下痛苦,跟随灵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蜕变后,相信生活会像蝴蝶的翅膀一样绽放。

文章来源://m.fw92.com/f/157877.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