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淘文网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规划。

为了更好的实现工作目标,我们都需要去写一份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是用来达成目标或者完成某件事的方案,我们作了工作计划后,就会对某件工作任务有了大概的工作思路。怎样才能写好一篇工作计划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规划”,但愿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规划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 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m.fw92.cOm

fw92.com编辑推荐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打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打算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三单元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第四单元
科学技术文化
6课时




六、辅导: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研课题及方案: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 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周次

具体计划

第1周(3.8-3.14)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3.15-3.21)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3.22-3.28)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29-4.4)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4.5-4.11)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4.12-4.18)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4.19-4.25)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26-5.2)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5.3-5.9)

复习5-8课

第10周(5.10-5.16)

复习9-12课

第11周(5.17-5.23)

期中考试

第12周(5.24-5.30)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5.31-6.6)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6.7-6.13)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6.14-6.20)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6.21-6.27)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6.28-7.4)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8周(7.5-7.11)

期末复习

第19周(7.12-7.18)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周次

具体计划

第1周(3.8-3.14)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3.15-3.21)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3.22-3.28)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29-3.1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3.13-3.19)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3.2-3.26)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3.27-4.2)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3-4.9)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4.1-4.16)

复习5-8课

第10周(4.17-4.23)

复习9-12课

第11周(4.24-4.3)

期中考试

第12周(5.1-5.7)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5.8-5.14)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5.15-5.21)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5.22-5.28)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5.29-6.4)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6.5-6.11)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8周(6.12-6.18)

期末复习

第19周(6.19-6.25)

期末复习

第20周(6.26-7.2)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 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历史下册工作打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工作打算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 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二)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总复习

附录

6课时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结尾例文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 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021年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xx年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工作计划资源请搜索工作计划频道与你分享!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新|课 | 标 |第 |一| 网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 新|课 | 标|第 |一| 网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 '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四、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 、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 、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五、教学措施

1 、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 、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 、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这篇关于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的文章,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同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个探究实验,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外实践增强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与前面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本册的内容不仅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世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样十分重要。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思维不够灵活,实验方面的问题也很多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学期,努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具体措施

1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钻研教学大纲,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按照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写出具体教案。

2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善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实验和观察,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生物课堂变成学生自己探索未知世界的途径,使教学效果达到状态。同时,要将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3班级工作的组织分配很重要。把每个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落实责任和要求,组长监督学习,检查复习及错误修改情况,提高整体效率。

4小测及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平时要做好课堂提问、小测等。期中、期末考试前要组织好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节的小测。

四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植物(第一周)

第二节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一周)

第三节种子植物(第二周)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第三周)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第三周)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第四周)

第五、六周为复习时间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第七周)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第七周)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八周)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第九周)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第九周)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十周)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第十一周文章来源

2021年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xx年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新|课 | 标 |第 |一| 网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 新|课 | 标|第 |一| 网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 '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四、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w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五、教学措施X k B 1 . c o m

1 、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 、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 、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新 课 标 第 一 网

6 、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本文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工作计划,仅供大家查阅。

一、教育教学方面:

由于各个小学的音乐教学程度有所不同,因此这学期主要做普及音乐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乐器的学习并不难,关键对于一些一点没有音乐知识、不识谱的同学就有些困难,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简单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学习的兴趣,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通过课件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熟悉、了解、听辩西洋乐器中的单一音色,对学生鉴赏作品有较大帮助;

2、在学习竖笛之前,先由教师示范演奏流行歌曲,这样使学生因为喜爱而想学这件乐器。不放弃每个学生,从简单到难,让他们有着自己的成就感。

3、教师充分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4、适当放松课堂,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开办音乐会的形式,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展示自我。本学期是新生入学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在班级举行乐器演奏会,歌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积极的参与到音乐课堂当中来。

5、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特别是在小班额的实验班教学当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第二课堂方面:

本学期要举办二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这是学生充分展示个人才艺和特长的关键性活动,在音乐方面可分为舞蹈、器乐和声乐三个大方面:

1、舞蹈比赛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出群舞、双人舞或独舞,要出一台舞蹈专场,这种形式使班级荣誉和凝聚力集中的时刻,而且在校园可以使舞蹈百花齐放。

2、声乐比赛是放宽到有特长的同学就可以参加,进行初赛和复赛的选拔评出奖项,在由音乐教师组合参加汇报演出。

3、将在七年级各班进行班级的声乐表演,选拔唱的好的同学进行培训,组成小型的合唱队。

4、器乐比赛先在各班进行,然后统一学校进行比赛,乐器种类不限,每种乐器都可以参加,根据程度评奖。

5、选拔乐器特长的同学组织民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以便在市区的各项活动中组织大型的演出。

三、教科研方面:

根据区进修学校音乐教研的安排,全区音乐教师申请了中小学器乐合唱的研究,我现在正在进行器乐进课堂的探试中,许多课上、课下的进展都在进一步的尝试中,参加课题研究是一种成长,还可以把做的点滴都记录下来,为将来的器乐教学积累经验,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长处推动教学。在合唱教学方面,也要开始努力探索,虽然对于中学合唱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是肯做就会有成效。

平时训练的特长班学生,强化基本功训练,适当的组里的同事一起排练一些舞蹈作品,有机会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她们在实践中成就自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最终走向成功。

文章来源:http://m.fw92.com/f/133673.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